部门:美高梅集团4688.am中文网 日期:2016-11-16 11:09:36 访问次数:353次
教育学系求是教育论坛第十九讲于11月11日下午在田家炳书院228会议室举行。曾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编委会主席、洪堡大学比较教育中心主任,现为德国洪堡大学荣休教授、英国比较教育编委会委员的于根•施瑞尔(Jürgen Schriewer)教授为教育学科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教育与社会科学中的比较研究:领域的形成”的学术报告。
在讲座的开始,于根教授就指出,学术界对比较教育的身份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他看来,比较教育不仅建构在多个学科的交叉结合点,而且是基于教育领域的比较研究和国际研究。社会学和科学提供了分析这一问题的视角。随后于根教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比较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一门学科的身份是如何建立的。首先,从知识论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他指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方法。这是通过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方法,带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建构。社会科学家主要运用事实比较和关系比较法,其研究方法具有自然科学特征,是比较客观的观察,很少涉及个人视角。于根教授认为,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这一行为不完全是实验主义,而是准实验主义,早期的比较教育是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研究方法。其次,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于根教授列举了上世纪早期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如人口流动、移民和知识跨地域传播等。这些事件导致思想和理论的跨国流动和相互借鉴,从而带来了社会和实践层面的比较视角。同时,对不同社会文化的比较观察并不能直接产生社会科学知识。观察而非分析性的比较研究缺乏理论基础,是一种跨学科的科目而非真正的比较教育学科。只有对国际数据、结构和问题进行选择性阐释并从中选出与教育政策和实践相关的论点,方能产生比较教育理论和知识。再次,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他区分了“cross-national”和“transnational”的涵义,前者涉及理念在民族国家之间的影响和冲突,后者是更加广泛的理念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当代学者关注世界性社会、世界性城市或世界性系统,不再强调单个国家,这一趋势促进了国际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在于根教授的精彩演讲过后,师生们积极提问,围绕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研究选题和未来趋势等主题展开了讨论。讲座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吴雪萍教授、商丽浩教授、祝怀新教授、阚阅副教授、赵康副教授、翟俊卿博士、王慧敏博士以及各系所师生50余人聆听了讲座。教育学系比较教育教研室主任刘淑华副教授主持此次论坛。
教育学系
文/郝人缘
图/柴仲丽
2016年11月12日